李似鸿
职称:教授所在系:经济系Office Hours:根据班导师时间安排(见主页)公告或同学要求临时安排联系方式:876562968@qq.com(邮箱)主要荣誉与兼职
暂无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6-1998,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现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2006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学习,获史学硕士学位。
2003年之前,江西银行学校、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教师。
2003年4月到现在,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师。
主要任教课程
本科生,《农业信贷》《中央银行概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学》《金融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研究生,《发展经济学专题》《企业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现代金融理论》等。
主要成果
(一)著作
《农村金融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独著。《行属院校发展史》中负责江西银行学校、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校史编写,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江西师范大学校史1940-2010》(负责江西银行学校、江西金融职工大学部分撰写),2010,人民出版社。
《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负责P451-463课题撰写),2001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二)论文
《农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三权分置”:1949-2020》,《金融教育研究》2021-2,P17-27,第一作者。《村落视角下的货币属性、劳动供求与乡村振兴》,《金融教育研究》2021-1,P-20独著。
《乡村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乡村调研》,《苏区振兴论坛策论专报》2019-4,总第26期,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上报信息》于2019年4月30日全文转载并上报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作者。
《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1978-2018》,《金融教育研究》2018-6,第一作者。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比较与启示》,《金融教育研究》,2016-3,P9-14,第二作者。
《实施精准扶贫的金融调查与对策建议》,《内部论坛》,2015年第35期,总第998期,独著
《关于经济、金融及其关系的一些思考》,《金融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独著。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思考》(下),《金融教育研究》,2014-4,P54-66,独著。“国研网”和“长江经济网”全文转载。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思考》(上),《金融教育研究》,2014-3,P35-45,独著。“国研网”和“长江经济网”全文转载。
《我省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调查与思考》,《内部论坛》,2013-35,总第924期,独著。
《关于县域工商银行竞争力的调研报告》,《金融教育研究》,2012-1,P82-88,第一作者。
《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管理世界》,2010-1,P74-83,独著。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修水茶——正在变化中的村庄》,《经济学消息报》,2008-5-17,总第800期,独著。
《农民增收的制度约束及其“矫正”》,《经济管理》,2007-8,P86-90,第二作者。
《担石李氏郁林堂》,《寻根》,2006-4,P72-74,独著。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5-5,P42-43,第二作者。
《“三农问题”的金融成因及其对策》,《武汉金融》2004-10,第一作者。
《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华北金融》2003-3,第一作者。
主要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苏区振兴中发挥好小微金融作用的对策研究,主持,2015年,结项号15SKJD09。国家社科规划一般课题:农村金融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主持,立项号,12BJY093;结项证书号,20161886。
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基于认知构建的理论视角,结题号:JXJG-2014-2-27,排名第二。
江西省教育厅重大招标项目:振兴中央苏区政策研究,2012年立项,2013年结项,参与并负责金融部分。
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振兴原中央苏区的现实条件、产业布局与财税政策,2012年结项,参与并负责金融部分。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效率的研究,主持,项目编号:JJ0815,已结项。
主要奖项
2018年指导本校学生(第二指导老师)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荣获三等奖,并荣获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秀导师”奖。2012年指导本校学生(第二指导老师)参加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荣获特等奖,2013年荣获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秀导师”奖。
2011年及以后多次指导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征文比赛,先后荣获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多次,并三次荣获“优秀指导老师”。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编号:14-2-031-01,独立
2009-2010年度江西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 独立